小本創業捷徑--擺地攤 文/范榮靖
地攤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一種特色。
「找不到工作,怎麼辦?」這已經成為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。有人因為找不到工作,承受不住經濟的壓力而走上絕路;有人因為長期憂心找不到工作,一夜間頭髮落盡,變成禿頭。在失業率居高不下、中年失業人口不見減緩的情況下,老百姓到底能如何自救?或許,小本經營「擺地攤」是一項選擇。
當上班族拖著疲累的身子,趕著下班之際,這才正是地攤活動的開始。
傍晚6點不到,台北市松山區內,八德路、撫遠街交叉口,饒河街觀光夜市人聲鼎沸、好不熱鬧。各式飲食、鮮果、服飾、百貨飾品等攤位上,人潮洶湧。
再往北走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台北巿士林區內,劍潭捷運站旁,從基河路、文林路向外延伸,僅見士林夜市各個攤位上,人聲鼎沸、錢潮滾滾,絲毫不受不景氣影響。 的確,受全球化浪潮、景氣寒冬雙重衝擊,企業獲利急遽壓縮,各個行業苦不堪言;然而,360行外一行的攤販業,卻突然成為這一波不景氣下,波及較少的行業。
「雖然目前沒有實際的調查數字,但預估應該與台北巿巿場管理處、台北巿12個行政區公所里幹事於民國88年1至5月所作的調查結果相差不遠:每攤攤販,每年營業收入平均為183萬9836元;全年利潤率33.55%;盈餘為61萬7222元,」台北巿建設局巿場管理處一位主管推測。
影響所及,前仆後繼投入的人數難以估計。民國88年1至5月,台北巿登記有證、有案攤販數達5474家,無證攤販則為1萬4940家;如今,登記有證、有案攤販數雖減少為3658家,「但無證攤販數(不合法的攤販,警察可以隨時取締,無論是否有固定擺設地點)預估應該比之前的1萬4940家還要多,」這位主管進一步推測。
社會學家指出,經濟不景氣,造成失業人口與滯銷存貨紛紛轉向地攤尋找出路,這也是造成流動攤販不斷增加的原因。
此外,「這也與農村外流人口、失業勞工缺乏企業所需專長,加上從事攤販業,不必負擔高昂的房租、稅賦,經營成本低、工作自由、不需要特殊技藝等因素有關」台北巿建設局巿場管理處研究報告分析。